! x) S( i" v1 l: ?. b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 C% {" n4 _) F. Z ) I8 g/ j9 c8 m(二)基本理念' \) m" G2 x. }7 X" r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B! T9 F: q. A4 I$ X# M
0 }+ `; x7 S( \" I3 p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9 A; A) C' a* N$ E
7 A; S& p9 {;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4 n; t7 C7 L* E& J. |5 Y
* k( ^% u6 T! Q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F5 r7 w P, D- D/ _
! a. W0 }6 `+ g+ ~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V% s! J# ?( G9 V4 H! e8 K
( n% d3 o7 P L8 l: d* b4 y' H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现实社会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0 H9 V8 y+ K' [" L* r ; c4 T3 `9 d& p/ Q* y7 B p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1 ?0 P; u& e |/ H
3 T/ W) ?6 d- n1 [- F课程实施考虑到不同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来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体验信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带来的影响。! L' y" N6 N$ a6 C2 m*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