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新大榭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余杭滚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正在演出获得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临海词调 图片来源:中国台州网
昨天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上午9点,我省遗产日系列活动在省人民大会堂拉开大幕,余杭滚灯、婺剧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轮番上演,看得市民个个伸长了脖子,而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王星记扇子拉花工艺等技艺表演,也让市民大饱眼福。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在国务院刚刚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510个项目中,浙江72个项目(97个子项)位列其中,位居全国第一,遥遥领先于以58个项目上榜的“老二”山东。而在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浙江以44个项目夺冠。连续两次全国第一,足见浙江的“非遗”精品之多。
据了解,这72个项目横跨10个门类,有家喻户晓的西湖传说、刘伯温传说等民间文学作品,也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嘉善田歌、丝竹音乐等民间音乐,而瓯剧、甬剧、姚剧、绍剧、婺剧等传统戏曲也榜上有名。在名俗方面,绍兴水乡社戏、余杭五常龙舟盛会也申遗成功。
“非遗” 相当于国宝
据了解,全国各地共申报了2540个项目,经过审查之后,510个项目入选,此外,还有扩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147项(项目相同,申报地不同)。
在名录上,记者发现,民俗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的一个热门,如象山的渔民开洋谢洋节、水乡社戏、畲族三月三等名俗全都入选,其中,五常龙舟盛会则被扩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五常龙舟盛会已有800余年历史,每年的五月初五,数十条龙舟齐聚古运河,进行热闹非凡的竞渡表演。现在的“龙舟盛会”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模式、划法,因此被专家学者称为“原生态”,五常龙舟盛会一上报就入选了,“因为,这些民俗承载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值得被保留下来”。
由于传统技艺与手工艺制作也是浙江特色,而浙江的曲艺则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本次浙江入选的72个项目,传统技艺和曲艺最多,各有12项成为国宝,蚕丝织造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绿茶制作技艺、伞制作技艺、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海盐晒盐技艺统统入选,杭州评词、杭州评话、绍兴词调、独角戏、金华道情、温州莲花等地方曲艺也被保护起来。
省文化厅社文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旦列入国家级“非遗”,就相当于成了“国宝”,保护力度就会加大,对于一些濒临灭亡的曲艺、技艺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14个项目冲刺世界级“非遗”
与山东、四川、云南等省份相比,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不丰富,连续两批国家级“非遗”数量全国第一实属不易。
这和我省对民间艺术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起步早很有关系:我省在全国率先对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政府艺术津贴;率先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3所高校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此外,省政府从2002年至2005年累计拨款2000万元用于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和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去年我省还出台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让“非遗”普查有了方向。
连续两批国家级“非遗”全国第一,给了浙江很大的信心,昨天,从省文化厅遴选出14个项目预备申报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包括梁祝传说、西湖龙井、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蚕丝织造技艺等。
从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公布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至今,我国已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和新疆木卡姆艺术4项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日早报/记者南芳 |